据《劳动报》报道,昨天,市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举行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题询问。和过去不同,此次会议是一边审议一边询问,市政府各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接受人大常委会的即时提问并当场回复。同时,15位普通市民全程旁听了这次专题询问会。
据介绍,今年前8个月,上海17个市级重点地块总体整治进度超过80%,共消除违法用地4540.2亩,拆除违建495.2万平方米,整治污染源725处,关闭无证及淘汰企业3526家,查处有违法经营行为的企业3166家。到今年10月底前,上海要基本完成“17+240”个市区两级重点地块的“五违”整治任务。
成绩很显著,但听会的人大常委会各位委员和市人大代表们并不满足。在他们看来,违章拆除以后,有些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拆违之后,还需要拆除一些无形的“障碍”。
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许德明提了一个问题:拆违中发现少数国企成了整治的“钉子户”,有的企业规模不大,而且已经处于停工状态,但一碰到动拆迁的问题就漫天要价,很难打交道,基层政府反映比老百姓的工作还难做。他希望相关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要让国企成为影响环境综合整治的障碍。
“整治后,农民的利益怎么保证?”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平西说,由于历史原因,郊区不少被整治的违章建筑原来是农村集体经济和当地居民用来出租的重要收入来源,有些物业已经作为集体资产确权到户。这次被拆除后,客观上确实给居民收入带来了影响。对此,市农委负责人当场表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补偿资金应该公开透明,未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讨论决策的,任何人不得占用。另外,正在考虑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
能力。“小商业被整治了,周边老百姓的生活受影响怎么办?”市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史秋琴问道,一些小商店和摊贩被整治掉了,这些商业业态事实上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日常生活的服务,涉及老百姓开门七件事的事情,整治以后有没有替代性的服务工具?市商委负责人说,结合国内外流通贸易改革,正在积极加快推动针对本市居民消费需求的“服务到家”计划,通过新业态、新模式来加强遍布社区的服务网络,特别是针对整治地区的社区商业,计划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或者网络服务到家,为社区居民整合各类网络资源提供便捷服务。